蓮之傷痕

屠殺可以原諒

歷史卻不能忘記

一國的人民忘卻了自己的歷史

足以招致國家的滅亡


    枋仔林為何會被稱為「鐵庄」?這要回顧到清末時代,由於當時台灣地處邊陲,官箴不張,四處流竄劫掠之亂民蜂起,地方分組團練以捍衛家園。亂世加上收成不好,民不聊生,各地團練蛻變成為地方山頭勢力,勢所難免,誰的拳頭硬,便是老大,除能保衛鄉里,甚至四出劫掠。反正時代亂七八糟的,官不官,匪不匪的,過得了今天再說吧。枋仔林的團練在「總理老大」賴登的帶領之下,由於其作風四海,個性豪爽,吸納不少各地豪強,威鎮四方,連當時任「斗六都司」的店仔口土豪吳志高幾次圍剿均鎩羽而歸,奈何不了他,「鐵庄」的威名不脛而走,「枋仔林鐵國」是當時流行甚廣的本地俚諺。


    1898年是日本接收臺灣後第三年,當時全台猶未靖,仍有不少抗日之零星事件發生,在南部抗日義民軍方面,以盤踞嘉義縣後大埔山區(今曾文水庫西側和北側到三層崎之間的山區)的黃國鎮為最活躍,史明(臺灣四百年史):「溫水溪(指今之沄水溪)後大埔羌仔寮的黃國鎮,生來好俠善鬥,有勇有謀,因激憤日本侵略臺灣,乃在1895年12月,即全島被日軍佔領後不出二個月,就招請後大埔的葉欲、竹仔林的李烏貓、三界埔的張德福、張頭筐、南門街的許萬枝、白芒埔的陳貓 、陳祥、枋仔林的陳蕃仔(按此處應指東山鄉枋仔林,非本地枋仔林。)赤蘭埔的黃乞食、二佃的 、大士烏的葉通等12人歃血為盟,立誓抗日,並結拜為異姓兄弟,稱為「十二虎」,一時聲勢大振….。」黃國鎮所率之義民,曾於1896年7月10日為攻嘉義城,可惜最終被日方援軍敗於八掌溪附近。1897年,黃國鎮控制嘉義東堡(山地)的49個庄莊,並自稱黃帝,改元為「大靖」1898年9月,合眾攻嘉義東堡三層崎,擊斃日軍指揮官千葉少尉以下16名,又多次襲擊店仔口辦務署,竹門警察派出所,鹽水港辦務署。直到1902年3月黃國鎮被日軍擊斃於後大埔。



    1898年10月(距今正好一百年)黃國鎮派部下高乞率領數百人,攻店仔口街(今白河市區)直攻店仔口辦務署(日本警備機關)只是沒能攻下任何一個地方,最後退入東山鄉。


    這件事情,原本看似和枋仔林無關,只是在後來作者訪問嘉義水上鄉林天元先生和枋仔林地區的耆老們之後,我們懷疑,當時枋仔林的部份居民沒聽從當時的「總理」(相當於里長)賴登的勸告,而私下去協助高乞攻打店仔口街,結果未能攻下,而在天剛亮時回到枋仔林,正巧被上茄苳瞭望台上的日軍看見,認為枋仔林的居民,即是攻打店仔口街的主要力量。


    1898年11月5日,也就是屠殺前四天,日本總督府頒布「匪徒罰令」店仔口也恰在不久前成立了「辦務署」,「辦務署」之重點工作乃是針對靖亂。部份枋仔林居民協助高乞攻打店仔口街,成為日本兵屠殺枋仔林的藉口,店仔口攻擊事件廿餘天後,日本軍、憲兵、警察三方面合作,於1898年11月9日(一百年前)包圍枋仔林,藉著戶口普查的名義,將村中17歲以上、60歲以下可戰鬥的男性村民,全部都兩、三個用辮子互綁並蒙住眼睛,押到廣濟宮後(今榕樹下山坡)全部殺害。為確定已將全部人殺害,竟用武士刀逐一將人頭砍下,悲慘萬分。當時死難的當地同胞,根據日本憲兵隊史記載有二百三十八人,全村免於死難的男性很少,一時血流成河,使得枋仔林幾乎成為「寡婦村」。


    直到今天,事件雖經過一百年了,但這傷痛仍然深深印在枋仔林子民的心中,無法抹去。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日星期四 台灣時報 雲嘉南焦點25 版

日軍屠村百年 南縣廣安社區辦追思。六日舉行蓮花祭、部落巡禮。玉豐國小當天列為鄉土教學日學生全程參與。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七日星期一 聯合報 雲嘉南新聞 18 版

日軍屠殺百年白河追思祭亡魂。耆老憶往, 話劇重現當年慘劇。和平音樂祭,祈求子孫遠離戰爭與殺戮。